[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从“撂荒地”到“新粮仓”:节水抗旱稻“我选我秀” 现场观摩会展现华农科技驱动力

发布者:网站管理员发布时间:2025-08-09浏览次数:11

88日,由肇庆市政府全国节水抗旱稻全产业链创新联盟华南农业大学、上海市农业⽣物基因中⼼主办肇庆市农业农村局、肇庆市农林科学院、肇庆市华农节水抗旱稻研究院办的节水抗旱稻“我选我秀”新品种评选暨边际土地复耕应用现场观摩会在肇庆沙浦基地隆重举行。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处长曾波,广东省农业厅二级巡视员曾思坚,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陆峥嵘、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蔡友铭、肇庆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爱军、肇庆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谢俊平肇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谢桂坤华南农业大学校长薛红卫教授、罗锡文院士,华南农业大学节水抗旱稻绿色产业研究院院长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教授等领导、专家以及来自广东各地市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中心、全国节水抗旱稻全产业链创新联盟单位的代表近300参会。

上午首先考察了节水抗旱稻边际土地复垦应用现场。肇庆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肇庆市农林科学院陈转红院长为大家介绍相关情况本次示范田块为撂荒垦造水田,2025年前处于撂荒状态。土壤类型为沙壤,土层薄,含有大量的石块和杂草根系,土壤肥力中等偏下。本次示范选用品种为节水抗旱杂交稻旱优78,该品种具有较强的抗旱性、耐贫瘠性和再生能力,适合在撂荒地种植。本次示范探索节水抗旱稻直播旱管与再生稻模式的合,经现场测产,该示范田块再生稻头季亩产达640.9公斤。据悉,这种直播旱管的再生稻生产模式,今年同样应用于怀集6000多亩边际复垦地上,当地头季测产也达到600公斤,预计每亩效益可超800元。

接着,由罗锡文院士领衔的专家考察了旱优73再生季生长情况。华南农业大学教授肇庆市华农节水抗旱稻研究院余新桥院长向与会者详细介绍了节水抗旱稻作为再生稻应用的潜力以及关键栽培技术。可以看到,在节水抗旱稻再生稻示范田中,再生季的新生分蘖已从稻桩中抽出,长势良好,再生季的亩产有望达到250公斤。据悉,该示范田块示范品种为旱优73再生稻头季720收割,测产结果为611.90公斤/亩。节水抗旱稻轻简栽培技术与再生稻模式的结合,将进一步提高边际土地复垦应用场景下的种植效益,促进边际土地的应用,实现扩面增产。

最后,参会者前往“我选我秀”品比场地观摩上海农业基因中心赵洪阳副研究员对节水抗旱稻新品种“我选我秀”展示评选讲解。这块土地集中展示了来自23家育种单位的83个节水抗旱稻新品种在肇庆亮相并参与品评,是肇庆市华农节水抗旱稻研究院建成成为全国南方节水抗旱稻绿色种源创新中心的重要举措。各位专家细致考察比较了不同品种的田间表现,选出心目中的良种最终评选出节优136、琴旱两优208、早优761、乐优966、旱优小丝苗、旱优32010个品种作为本届“我选我秀”的十大优秀品种。后续,研究院将进一步针对这些优秀品种开展后续试验,从中筛选出适合华南地区边际土地复垦应用场景的新品种,以此推动边际土地的利用。


下午会议的议程,首先由会议主办单位、承办单位与指导单位的相关代表致辞或发言。肇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谢桂坤代表主办方对与会人员表示欢迎。在致辞中,谢市长指出:肇庆市深入实施农业强市战略,粮食生产实现“三连增长”。去年,肇庆市引进节水抗旱稻核心技术,推动撂荒地变“新粮仓”,成果喜人。肇庆市后续将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深化产学研合作;二是扩大节水抗旱稻在边际土地的示范推广;三是完善“科技+产业”融合发展机制,让更多农业科技成果在肇庆落地生根。而肇庆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陆开朝则向与会嘉宾介绍了肇庆市农业产业链发展的基本情况,表达了对节水抗旱稻扎根肇庆的欣喜与期望。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专家曾波处长在发言时表示:发展并推广节水抗旱稻对盘活边际土地,保障粮食安全,能节水减排、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促进水稻生产提质增效,意义重大。曾波处长特别指出,广东与上海合作形成的创新应用模式值得借鉴,后续要坚持创新引领,强化科技支撑;树立系统观念,完善政策机制,期望双方共同将其打造成中国水稻产业绿色名片。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蔡友铭表示,罗利军教授团队潜心研究20多年,利用节水抗旱稻品种与技术,激活边际土地的有效利用,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科技实践。节水抗旱稻事业自去年扎根广州后,进展迅速,成果喜人,在广东边际土地复垦应用场景中展现出广阔的前景。上海农科院也将深化改革,聚焦前沿领域,期待沪粤更多的农业科技合作。

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陆峥嵘强调节水抗旱稻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他指出,上海作为节水抗旱稻的"策源地",正全力打造创新高地,推动成果转化服务全国;节水抗旱稻由沪入粤是双方科技合作为典范,后续将深化合作。同时,他对节水抗旱稻在广东的发展提出三点期望:坚持创新驱动培育新品种;深化区域协作促进成果转化与应用;拓展应用场景,挖掘边际土地潜力。

薛红卫校长在发言时表示,今天的大会让人振奋,节水抗旱稻引进广东一年多来喜讯频传,让大家逐步了解节水抗旱稻的特点,通过在撂荒地、垦造地等边际土地上的种植,不仅可以实现水稻的扩面增产,更能给农户带来切实可观的效益。薛红卫校长同时指出,学校对肇庆市华农节水抗旱稻研究院充满期待,要把它建设成为华南地区水稻生产模式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转型的重要根据地,建设成为面向“一带一路”与“中-拉合作”的国际绿色种源创新中心建设成我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与“百千万工程”内在需求下校地合作的样板。最后,薛红卫校长也对研究院提出了殷切希望:尽快在肇庆这片土地上选育出第一个优质丝苗型节水抗旱稻品种,让撂荒地、垦造地等边际田生产出深受广东人民喜爱的丝苗米;通过良种、良法、良机的集成创新形成节水抗旱稻绿色发展的肇庆模式,尽快推而广之,早日实现100万亩撂荒地复垦与4亿公斤粮食的增产目标。

接着,场专家奉献了多场精彩的学术报告。

罗利军教授做了题为“水稻蓝色革命节水抗旱稻的理论与实践”的报告介绍了节水抗旱稻的节水、抗旱、易种的特点,主要应用场景与发展现状。在报告中,罗利军教授指出节水抗旱稻代表着“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变革方向,旗帜鲜明地提出节水抗旱稻在广东的发展,应聚焦边际土地的利用,从而实现水稻的扩面增产,保障我省粮食供给安全

生态环境部土壤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技术中心蔡文倩研究员做了题为“节水旱管种植节水抗旱稻碳减排交易实践报告。介绍了利用节水抗旱稻进行节水种植的碳普汇方法学研究与应用进展。该方法学在2024年通过浙江省碳普惠方法学的备案,并于今6月成功实现了首单碳交易目前,节水抗旱稻节水种植减碳方法学被联合国正式采纳,在世界范围内可实现种植节水抗旱稻碳普惠交易。方法学的采纳与用为未来节水抗旱稻大面积推广种植,降低水稻生产碳排放,提高水稻种植收益奠定了基础。

华南农业大学资环学院章家恩教授,做了“水稻绿色低碳高效生态农业技术模式及创新发展”的报告。章家恩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可以充分利用节水抗旱稻节水、抗旱、易种的特点,探索基于节水抗旱稻的生态种养模式进一步提高节水抗旱稻推广应用的经济收益与生态效应

在最后专家点评环节,罗锡文院士围绕“无人农场技术与节水抗旱稻生产”这一主题,进行了主旨点评指出节水抗旱稻节水抗旱易种的特点十分契合广东边际土地的利用,其轻简栽培模式与智慧农机与无人农场技术的紧密结合有着天然的基础。未来双方将聚焦节水抗旱稻边际土地应用场景,合作开展智慧农机的研发应用与无人农场技术的集成创新,从而将进一步提升节水抗旱稻种植效益,促进节水抗旱稻在边际土地复垦应用。

本届节水抗旱稻“我选我秀”新品种评选暨边际土地复耕应用现场观摩会的成功举行,标志着节水抗旱稻事业在广东地区的发展迈入新阶段。后续,研究院将以沙浦基地为依托,聚焦边际土地复垦应用场景,加速优质丝苗型品种的选育,并通过与智慧农机、无人农场、生态种养技术的集成创新,优化边际土地复垦解决方案,从而唤醒更多边际土地实现扩面增产,筑牢粮食安全屏障实践“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


文字:齐薇、夏辉

图片:齐薇、夏辉、吴永平

编辑:谭微

审核:罗利军、余新桥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