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号,肇庆市农业农村局组织专家组对肇庆市鼎湖区沙埔镇一村种植的40亩节水抗旱稻旱优73再生稻头季进行现场收割测产,同时指导再生季留茬高度试验。专家组包括华南农业大学罗锡文院士、华中农业大学彭少兵教授与华南农业大学曾山教授,由彭少兵教授任专家组组长。
本次测产田块为撂荒垦造水田,2025年前处于撂荒状态。土壤类型为沙壤,土层薄,含有大量的石块和杂草根系,土壤肥力中等偏下。此次测产田块选用的品种为节水抗旱杂交稻旱优73,该品种具有较强的抗旱性、耐贫瘠性和再生能力,适合在撂荒地种植。为了有效控制撂荒地复垦场景下草害问题以及应对今年春旱土壤熵情不佳的问题,本次示范采用旱直播旱管覆全生物降解膜栽培模式,探索撂荒地复垦全程解决方案。
专家组首先现场考察了示范田块,对品种株型、植株密度、穗粒数、结实率等产量构成性状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对生产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询问。据肇庆市华农节水抗旱稻研究院余新桥教授介绍,本次示范于3月11日进行旱直播,整个生育期没有灌溉,依靠自然降雨即能满足水稻生产的需求。
经现场收割后测产,专家组宣布本次测产结果为611.90公斤/亩,并表示在田块条件相对较差的撂荒地上亩产超过600公斤,是一项了不起的成果。专家们认为,旱优73的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较为协调,表明其能较好地适应撂荒地复垦应用场景,具有广泛的推广前景。
最后,专家组还对节水抗旱稻在撂荒地上的应用提出以下建议:
(1)进一步优化种植技术。在播种量、施肥比例和时间(特别是促芽肥的施用)、留桩高度、除草方式等方面细化研究,以进一步提高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
(2)加强再生季管理。做好头季收割后的田间管理包括合理灌溉、科学追肥等,促进再生芽的萌发和生长,提高再生季产量。
(3)扩大示范推广范围。选择类似的撂荒地应用场景,增加该品种的示范点,扩大示范面积,总结生产栽培经验,针对农户做好技术培训和指导。
本次示范由肇庆市华农节水抗旱稻研究院(暨华南农业大学节水抗旱稻绿色产业研究院肇庆分院)提供全程技术支持,并获得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华南和东南沿海单、双季稻大面积单产提升关键技术与集成示范”资助。
罗锡文院士带领工程学院智慧农机团队部分师生参与此次现场测产,旨在考察节水抗旱稻直播旱管栽培模式与智慧农机技术联合应用的前景,以期在后续合作中为撂荒地复垦应用场景下的节水抗旱稻生产提供智慧农机技术,进一步提高种植效益。
彭少兵教授现任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作物生理生态与栽培研究中心主任,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长江流域再生稻产能提升和优质高效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项目,为本次示范中再生稻相关的栽培管理提供诸多建议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