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解北方低洼易涝旱地种植难题,助力粮食安全与生态协同发展,2月12日至14日,华南农业大学节水抗旱稻绿色产业研究院院长(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教授、余新桥教授一行人赴内蒙古通辽市开展专项调研,推动节水抗旱稻技术在我国北方的创新应用。内蒙古通辽市农牧业科学院党组书记张建华、院长叶建全,科左中旗政府副旗长党高飞,巴彦塔拉镇党委书记李延来,左中高粱科技小院负责人孙国祥等全程参与调研交流。此次行动旨在深化科技合作成果,探索低洼易涝旱地高效利用新模式,为我国北方农业绿色转型提供“科技答卷”。
调研组首站走进通辽市农牧业科学院,与当地专家展开深度对话。张建华书记对罗利军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系统介绍了近两年节水抗旱稻在通辽试验示范的突破性进展。罗利军对通辽院的支持致以感谢,强调未来继续从品种研发、技术优化、人才协作三方面深化合作,加速北方节水抗旱稻研究中心的成果转化。“要让科技真正扎根田野,让每一粒稻种都承载生态与丰收的双重使命。”他在座谈中表示。双方还围绕播种机械改良、全苗保障、绿色除草、精准灌溉等关键技术展开热烈讨论,共谋技术落地“最后一公里”的解决方案。
随后,调研组实地考察了科左中旗巴彦塔拉镇千亩节水抗旱稻规划种植区。结合当地土壤与气候特点,罗利军提出“因地育种、因需施策”的技术建议。作为北方推广核心,通辽将整合节水抗旱稻种质资源与栽培技术,培育耐寒抗旱新品种,构建“节水—高产—低碳”一体化栽培体系,辐射内蒙古东部及东北地区,为“攥紧中国种子,端稳中国饭碗”增添科技底气。
此次调研以田间实践为锚点,擘画节水抗旱稻在通辽发展的新坐标。其推广不仅为当地农业注入绿色科技动能,更通过“节水—减排—稳产”的协同效应,为我国北方旱地农业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生态样板,助力“双碳”战略与粮食安全双轨并行。